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2023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3年社会安全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和专项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2023年1月,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票决,将“社会安全”列为2023年市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社会安全方面民生实事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一是由市应急管理局负责的产业工人安全和消防技能提升培训50万人次,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参观体验250万人次,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175个;二是由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的微型消防站基础建设“提档升级”1000个;三是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的为全市3729艘海洋渔业船舶安装统一功能及样式的“插卡式AIS”防碰撞设备;四是由市公安局(市防溺水办)负责的配备智慧影像告警系统376套,“溺水预警多跨平台”13套,“4件套”救生设备+警示提醒宣传牌1144套,水上救援装备16套,空中巡查救援设备1套,户外嬉水专区24处;五是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的市级应急广播播控平台搬迁,全市应急广播监测平台升级改造,10个区(县、市)平台升级IP化升级改造,2167个行政村(任务数调整为2099个行政村)的应急广播IP终端全覆盖,125个地质灾害易发点视播结合终端覆盖及反馈管理。
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印黎晴领导下,市人大监察司法委第一时间成立以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市人大代表监察司法专业小组为主体的专项监督组,并制定跟踪监督工作方案,与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责任单位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多次听取项目实施进程,先后赴江北、北仑、象山等地现场调研督办,并详细了解部门牵头推进项目情况,面对面听取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研究和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五个子项目监督检查。
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对标建设任务,多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市累计完成产业工人安全技能提升培训68.55万人次,完成率137.1%;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参观体验250万人次,完成率100%;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296个,完成率169%;微型消防站基础建设“提档升级”1002个,完成率100.2%;“插卡式AIS”防碰撞设备3877艘,完成率103.97%;智慧影像告警系统建设437套,完成率116.2%;“溺水预警多跨平台”13套,完成率100%;“四件套”救生设备+警示提醒标牌完成1501套,完成率131.2%;水上救援设备16套,完成率100%;空中巡查救援设备1套,完成率100%;户外游泳嬉水专区26处,完成率108.3%;市级应急广播播控平台搬迁1项,完成率100%;全市应急广播监测平台升级改造1项,完成率100%,10个区(县、市)平台升级IP化升级改造,完成率100%;全市2102个行政村的应急广播IP终端全覆盖,完成率100.1%;232个地质灾害易发点视播结合终端覆盖及反馈管理,完成率185.6%。
“社会安全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我市社会安全形势整体向好。截至10月底,全市发生生产安全事故81起、死亡64人,同比分别下降25%、19%;微型消防站累计参与火灾扑救2000余次,没有发生亡人火灾事故;发生渔业生产安全事故4起、死亡4人,同比分别下降33%、33%;发生因游泳嬉水溺水亡人事故14起、死亡17人,同比分别下降22.2%、15%,再创历史新低。从整体情况来看,市政府及相关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在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特点有:
一是思想重视、组织有序。市政府层面印发实施方案,加强市级统筹规划,细化各区(县、市)任务分解,合理制定各阶段工作方案,保证任务指标落实落细落到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文广旅游局分别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细化方案,部门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专题研究部署工作,加强指导督促解决问题。各区(县、市)也成立相应工作团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相关任务。
二是重点突出,推进有方。围绕产业工人安全和消防技能提升培训,深化对危化品等高危行业企业和特种作业人员,危险性较高企业和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重点突出、针对性较强,体现“抓重点、重点抓”。围绕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参观体验,全面集中开展森林防灭火、烟花爆竹安全燃放、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应急逃生等系列宣教活动,广泛营造安全宣传氛围,提升安全素养。围绕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评估,对主体建筑、电线电路、消防器材等关键设施进行检查评估,要求部分不达标的场所限期整改,确保灾时各项功能正常。围绕微型消防站基础建设“提档升级”,通过增设器材装备放置点、提高标准增配器材装备、标准化轮训、联合演练、拉动调度、比武竞赛等措施,提高微型消防站的响应速度和灭火救援能力,达到“1分钟响应启动、3分钟到场扑救、5分钟协同作战”的要求。围绕“插卡式AIS”防碰撞设备安装,充分利用伏季休渔、渔船停港的时机开展设备安装和使用培训,借力科技手段对渔船进行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不安全、不出海”工作要求,促进渔船精细化管理。围绕溺水事故防护工程建设,全面核查梳理“四件套”救生设备、警示提醒标牌、救援装备、智慧影像前端以及嬉水区相关设施具体点位、管理单位和日常管理情况,发文规范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等一系列机制,确保设施设备完好齐备、发挥应有作用。围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以“立足实际、充分利旧、积极拓展”为原则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完成软硬件国产化信创适配、安全体系建设、双向化终端部署等任务,提升广播体系在应急抢险、防灾减灾中的保障作用。
三是建章立制,督促有力。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民生实事纳入政府考核督查,实施目标管理考核,推动责任落实。成立溺水事故防护工作督导组,每月对各地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开展督导,并及时予以通报。建立定期通报机制,每月通报各地进展情况,及时进行预警提示。为保证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质量,采用线上全覆盖审核和线下按比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收。建立“以查促训”机制,将安全培训纳入日常企业安全检查执法内容,以执法促培训。采取“镇街验收+区县核查+市级抽查”的方式,每月对微型消防站基础建设提档升级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晾晒、通报。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群,实行每日晾晒工作机制,在区(县、市)间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近一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安全方面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推进,但相比群众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如有些地方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和部署推进力度还不够平衡,部分项目建设实施进度偏慢,个别项目资金保障不足,等等。对此,专项监督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大力抓好项目宣传推广。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四大机制”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要求,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好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公众评”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对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满意度”目标,适时通过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景宣传项目推进情况、阶段性成效,及时挖掘推广一批实施进度快、投用效果好、群众关注度高的项目,全面深入地宣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新亮点、新成效、新经验,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民生实事项目的知晓率、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如市消防救援支队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消防法规常识。市应急管理局持续营造推动企业产业工人安全培训氛围,提升宣传实效,引导鼓励广大企业和员工自觉落实安全培训,切实提升提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二要合力抓好项目应用实效。民生实事项目不仅要保证完成前期“建”的数量,更要综合考虑后期“用”的绩效。各地、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要素保障,重视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运维工作,最大程度发挥项目成效。如产业工人安全培训,要持续落实“三管三必须”,进一步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如应急安全宣教工作,要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活动节点,在体验场馆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强化场馆公益科普属性,提高体验参与率和满意度。如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除了完成年度指标任务外,还要推进“一区一乡”避灾安置场所示范试点工程,做好探索创新。如微型消防站基础建设,要将微型消防站纳入各级消防救援站日常“六熟悉”和实战演练中,不断提升微型消防站与消防救援站联勤联动能力。如“插卡式AIS”防碰撞设备,要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做好设备的质保和维修保障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如溺水事故防护工程,要完善升级“溺水预警多跨平台”,实现前端感知设备联网应用,发挥防溺水系统平台作用。如应急广播体系,要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平台互联互通,加大终端监测力度,提升应急广播终端在线率。
三要全力抓好平安宁波建设。全市各地、各责任单位要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注重总结今年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挖掘有效果、能持续、可推广的典型,推动提升我市社会安全整体水平。要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从根本上推进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坚持从局部管控向系统治理突破,从被动防范向主动预防转型,从随机安全向本质安全升级,从传统安全向智慧安全转变,更好实现以安全生产之“稳”,托平安宁波之“底”,护高质量发展之“进”。